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

易中天品三國


書末提到三國各自面對的勢力,不知是不是誤讀簡化說來如下:
曹魏一開始面對的是宦官,外戚,士族門閥,宦官外戚自相毀滅後,挾天子令天下時,先後面對門閥變成的軍閥,以及漢室舊臣撤肘,間有名士清議;
劉備入蜀後的三股勢力有,劉備親信,舊牧劉表集團 (外來人變成利益受害者),益州在地勢力;
孫權領東吳時則有,孫家舊曲,北歸名士 (諸葛亮也算是),以及江東門閥。

三分稱帝的次序是魏蜀吳。原屬宦官系統的曹操用求才令試圖求賢於野打破士族壟斷,但曹魏終究敗給世族司馬懿,三世而斬。蜀漢在諸葛亮轄下申明法制、公平治理,號稱三國治理第一,卻是最先亡國的。東吳後來也在孫系與外來顧命大臣的互鬥中衰亡。
雄猜之主爭競逐鹿,奪天下後終要面對蕭牆之爭。各利益集團互為山頭,加上清流名士的迂腐之言,治天下有難於馬上者。曹操後來殺了不少說廢話的人,諸葛亮斷掉所有不公平的利益,孫權晚年也不再禮賢下士了。但計算的終歸塵土,掉了蠢腦袋的換來直聲 (歷史上,毀於清流的朝代還真不少);老百姓還在局外。

民主時代,我們希望統治者擁有獅子的力量,卻馴服如綿羊;我們終於有機會發言了。當水清無魚沒有利益交換,將不會有人支持該政權;在加入大聲抗議的群體時,我們是不是自動變成沾沾自喜自詡清流的汁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