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

氣候危機與金融風暴

多年前好朋友肝病彌留時,他家裡顧不得醫院規定,望他嘴裡猛灌各種民間湯藥,幾天裡親人情緒隨病情反覆起伏,然後虛弱的身體再受不得任何湯水。我算是瞭解了所謂湯藥不進、顧此失彼是怎麼回事。 

上經濟學第一課時,老師說世上只有經濟學與宗教嘗試解決供給與需求間的衝突。經濟學追求效用極大化,最大化的試圖滿足不會停止的需求;宗教則告訴你需求是虛幻的,故衝突不存在。這是介於笑話與諷刺間的經濟學家說法。當然,佛教或者談虛幻,但更多宗教並不談虛幻。

娃娃看天下中蘇珊娜說,等她長大也要參加各種慈善活動,大家聚在一起吃各種好東西,然後把剩下的錢捐給窮人。
對排碳引發暖化的微弱質疑已經不再是科學問題。越來越多企業被要求花費人力、資源排出更多碳,來證明自己是節能減碳的好公司,才能建立企業形象通過資格審核接到訂單。在法國辦的氣候峰會聲稱獲致具體結論,大家聚在一起排出更多碳後,宣布將把目標訂在升溫2度甚至1.5度,就都安心了。正如小島停核四後找到用愛發電的新方式,所有恐懼環境危機的人都安心了。與此同時綠色國家丹麥縮減綠能投資,廢核的德國排碳升高之外,已經有傳統小村落因為採煤需求而消失。

FED停止濫印鈔票後,歐洲、中國、日本或是持續狂印,或是加大力道撒錢,需求面經濟學的邏輯是,推動需求可以救經濟。翻譯成白話就是,人們消費越多甚或浪費更多就越能阻止金融崩潰。

問題有點尷尬,兩個全球問題,氣候與經濟提出的解決方法本質上相反。或許,佛教對需求或欲望的看法,不那麼可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