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

螞蟻與蚱蜢

謝謝伊索,我們得到要努力工作的人生教誨,也理解螞蟻的辛勞。近來科學家錄影觀察了五個蟻群,(很可能是例外的)發現25%的工蟻整天鬼混,72%有半天在鬼混;只有3%的工蟻持續認真工作。該科學趣聞裡沒有說明,工蟻們是輪流扮演那3%,還是特定3%的自覺英雄支撐起了蟻群。

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開篇就說農業是人類最重要的發展進程,帶動人類命運走向完全不同的階段。比對該進程前後的狩獵採集及農耕模式,技術改變了文化。但不同於想像中發展會帶來更好生活,落後族群未必活得比較辛苦。

馬爾薩斯說的沒錯,土地原本能養活的人有限制;狩獵採集模式下兩條腿能涵蓋的距離,限制了取得資源的數量,侷限聚落人數在幾十人之譜。人數稀少的早期聚落甚至超越了無懷式葛天式,連首領都沒有,也不需要管理技巧。他們認知的世界沒有昨天今天明天,而是現在,永遠的現在,沒有時間概念沒有成住壞空,沒有演進。世界會保持“現在這樣”直到永遠。
採獵模式,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為例,成年人每週可能僅花15個小時取得食物,平均每天兩個多小時,缺乏現代醫療還能有相當數量的人活過60歲。跟隨資源的遷移,讓他們避開不衛生的環境因素引發的疾病。布希曼人取得的食物達85種植物和233種動物,女性採得的食物不少於男性狩獵所得,使社會上的兩性非常平等。
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完全平等,每個人承擔的義務與領取的報酬也都是大家公認的…用不著擔心會失去他擁有的東西,當然也不必想著如何增加自身擁有的物質財富…不知道我的和你的這兩個詞的意思。”表示個人在承擔公認的義務外,也缺乏足夠動機改善自身環境,推動技術或工藝發展。
這個完美天堂,現代社會想解決的一切問題,根本都不存在。明顯的小問題是想要瓜瓞綿綿百子千孫的部族或個人,得不到足夠支撐。

創造、思考並試圖脫離天賦侷限,原是人與其他生物間的主要差異。馴化動植物後出現的農業使土地產出提高,停止遷徙也讓人投資、提升居住環境;定居進一步發展了工藝能力,單位土地人口容納提高引發分工、促成階級。後續反應就是城市化、階級分化及社會分裂。在近代美國300萬農業人口餵飽半個地球的技術之前,農業產出提高的原因除了遲緩的技術演化,主要源自農耕階級被壓榨出來的勞力。不只農人,階級持續分化使所有被統治階級,不論工匠、軍隊甚至女人都平等的落入被歧視壓榨的處境。

再看一小段Stavrianos的描述“捕獵維生的原始人的食物來源最可靠,因為他們能夠從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中獲取食物。相反,如果天公不作美導致莊稼歉收的話,農民就會經常面臨挨餓的危險。” Stavrianos甚至描述捕獵社會在荒年濟助農耕社會的例子。誰說螞蟻不需要一直玩一直玩的蚱蜢幫忙;不過,螞蟻的真實世界或許才是一直玩一直玩,而蚱蜢或稱蝗蟲面對的生存壓力其實大得無可想像。

不說地球能承擔狩獵採集的烏托邦式生活的人口數量侷限。開心的捕獵社群遇上分工的農耕社群,持續停頓遇上改變、分工的群體,只有一種結局。
改變未必帶來更好的生活;但在數量甚至數量級改變後,現實無法逆轉。我們回不到島上只有百萬人口每月打一次牙祭,用荷葉包豬肉的年代了。懷舊很美,現實卻骨感得不能不面對。何況,死於心血管疾病真的比死於營養不良更糟嗎。可以確定的是那3%的無文化工蟻,一定不是抱怨現實的意見領袖。

5B0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